——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赵晋平
■张娜■实习生王思茹
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致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先行先试,有序推进服务市场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这一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宣示,正在通过服贸会等平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机遇。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赵晋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搭建国际服务贸易网络平台,创造更多贸易机会,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中国正是通过服贸会这一平台,将“开放共赢”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服贸会不仅提供市场准入,更通过组织高峰论坛、发布权威报告和举办商务洽谈会,主动分享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催化全球合作,使之成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发展红利的共享平台。
数字赋能与文化出海成为引领我国服务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经济时报: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2%,保持稳步增长。在您看来,这一数据背后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怎样的发展态势?
赵晋平:2025年前7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2%,其中服务出口增长15.3%,二者均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快速增长趋势,充分印证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韧性并揭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商务部今年上半年分项目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显示,12类项目中有9类实现增长,其中,维护和维修、运输、旅行以及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增速高达20%以上,带动服务出口整体实现较快增长。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今年1—2季度,旅行以及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8.7%和51.6%。前者彰显了持续扩大免签等单边开放政策创新的巨大入境游市场激增效应;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则凸显了在中国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引领下内容服务出海巨大发展机遇。总体来看,数字赋能与文化出海成为引领我国服务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服务进口来看,2025年1—2季度实现3.2%的稳定增长,其中,加工服务、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进口增长有所加快,对于稳定总体服务进口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加工服务进口出现97.1%的强劲增长,延续了上年的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以来,由于我国服务出口增速持续快于进口,长期存在的服务贸易逆差过大问题有所缓解,对于助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治理体系改革和规则重构
中国经济时报:服贸会发布的权威报告和新成果所体现的“中国方案”,其核心内涵是什么?中国在推动全球服务贸易治理方面有何主张?
赵晋平:本届服贸会期间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4》《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2025》和《2025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报告》等权威报告和190多项新成果,正是“中国视角”与“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内涵可总结为:倡导“发展导向”的规则观、推崇“创新包容”的治理观、践行“互利共赢”的合作观。
在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方面,中国方案强调兼顾效率与安全、创新与监管,主张在数据跨境流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数字知识产权等方面寻求平衡点,而非简单地“一刀切”。在推进可持续服务贸易方面,中国方案注重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例如通过数字化提升物流、运输、建筑的能源效率。
面对规则不统一和贸易壁垒,中国秉持多边主义的基本精神,倡导世界各国落实世贸组织发布的《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致力于全面清理与多边规则不符的服务贸易规制和壁垒,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另外,“中国方案”还强调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我们通过服贸会平台展示的“中国方案”,旨在为规则讨论提供一种可行的参考选项,推动基于多边主义精神的全球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治理体系改革和规则重构。
为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微企业带来包容性发展新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服贸会参展国家和企业数量均有增长,您认为,我国如何通过服贸会这一平台推动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微企业融入全球数字服务贸易体系?
赵晋平:世界贸易组织2019年发布的《2019世界贸易报告——服务贸易的未来》指出,技术发展使服务贸易更加便捷和具有包容性,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对服务型中小微企业更快地进入国际市场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其女性等弱势群体也会更容易分享这些机会。我们应该看到,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冲击之后,全球服务贸易已经重回持续较快和包容性增长轨道,这将为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微企业带来包容性发展新机遇。
在支持发展中国家方面,“中国方案”体现出高度的包容性。中国主张通过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数字能力,融入全球数字服务贸易体系,避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被边缘化。这正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担当,这些理念在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合作中得到深刻践行,也在服贸会等国际合作平台上得到具体落实。以服贸会为例,一是强化精准匹配。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前了解展商需求,实现“会前预匹配、会中强对接、会后跟落地”。二是打造系列“小而美”的专题活动。如国别日、中小企业专场推介会等,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展示和发声的机会。这些做法受到国内外参与方的积极认同和支持。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五个政策着力点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赵晋平: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实现“创新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目标,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议对标高水平经贸规则,及时更新投资准入和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扩大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电信等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在海南自贸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经济区域超前布局,开展制度型开放措施先行先试;继续扩大外籍人员免签证范围,放宽境外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
二是深化服务贸易规制改革。全面清理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的各类贸易壁垒和限制性措施,对标世贸组织《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加快不符措施的整改;切实减少政府对企业正常市场活动的干预,降低市场运营成本,激发企业活力;推进区域性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自由便利制度建设,优化互联网联通环境。
三是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建立服务贸易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智能化数据库及查询系统建设;将服务贸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业绩考评体系;加强服务贸易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四是推动服务贸易政策创新。逐步建立与货物贸易促进相匹配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创新服务出口和技术先进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工具;加强各类政策的系统集成和主管部门工作的协同配合。
五是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国际合作。建议主动实行专业技术、商务人员往来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提前实现RCEP服务贸易自由化标准;为加入CPTPP和DEPA等更高水平贸易安排先行先试;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内的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等服务贸易合作。
亿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